老扬州传说1:手段高明
【往期回读】
正如扬州作协主席杜海所云,褚德军先生大著《老扬州传说》中每个故事都非常耐读,读后令人回味无穷。经褚先生授权,本公众号自今日起陆续发布该书所收34则故事,欢迎各位关注阅读;同时,再次感谢褚先生的慷慨授权!
手段高明
宜陵 褚德军
作者褚德军先生:江都区宜陵镇人,1953年生。扬州市作协会员,江都区作协副秘书长,江都区扬剧协会副主席。年轻时从事企业管理,近些年全身心投入对地方民间故事的采编,有诗词、散文、民间故事等散见于报刊,著有《老扬州传说》。
扬州城西北不远处有一甘泉山,山下有一甘泉镇,清朝年间,这里曾设甘泉县。那年朝廷派来一位武姓县令,这武县令虽是文官,却生得肥头大脑,膀阔腰圆,浑身武相。更怪的是他胸无点墨,不通文事,行为粗鲁,官位原来是他的富豪老子花银子捐来的。他到任后,对甘泉县的政务难得过问,统统交由师爷料理。自己整日带领人众,围着甘泉山骑马打猎,乐此不疲。奇好之下,常蕴绝技。这武县令只要见着猎物,便能一箭中的,那些野鸡野兔无一幸免逃脱,看得那些马屁随从,忙不迭地叫好称绝,鼓掌喝彩,阿谀奉承,武县令更是得意非常。
甘泉山方圆不大,不消半年时间,山中的山鸡、野兔野物等被武县令射杀得踪迹全无,就连个头大一点的老鼠,都不敢出洞。武县令领着人马,经常空手而归,扫兴不已。
这日晌午时分,一行人马没精打采地空手下山。武县令骑着大马,百无聊赖,忽见山下路口,有一棵三人难以合抱的大槐树,顿时来了精神。下得马来,仰观扫视树顶,却连乌鸦鸟鹊的影子都没有,叹惜道:“唉!来个什物让我练练箭也是好的呀。”偏巧山上下来个担柴的樵夫,武县令吩咐手下,将那樵夫拉过来,背靠大槐树,叉开四肢当样靶,要借此演练箭法。当差的传令过去,樵夫刚刚听明白了意思,立即吓得腿颤如筛糠,“哇哇”大叫起来:“我……家上有老母,下……有妻子儿女,若被一箭误杀,岂不害……害我全家么!”武县令走上前来安慰:“你尽管靠紧树身不要动,伤不着你,本官的手段高明呢!”
武县令从树根迈出五十步,张弓搭箭,瞄准樵夫头顶一寸之处,“嗖”地一箭射出。箭杆牢牢地钉在槐树身上,距离樵夫头顶真就是一寸,惊得樵夫不断声地大喊“饶命”。武县令兴致高涨,高声喝叫道:“不要动弹,看本官的手段!”一气连续射出十八箭,箭箭钉在樵夫的头、颈、臂、身、腿周围的树身上。随从们高呼着“神箭!神箭!”个个兴尽,扬长而去。樵夫冷汗如雨,软瘫在地。许久之后,回过神来,放弃柴担,趔趔趄趄地向甘泉镇家中奔去。
樵夫的舅舅在县衙街开爿剃头铺,因剃头手艺高超,人称“霍一刀”。此时正在铺门口与人招呼,看见樵夫外甥一路歪歪斜斜地乱步过来,失魂落魄的样子,赶忙扶着问他缘由。外甥惊魂稍定,哭哭啼啼地向舅舅诉说了一番。霍一刀听后血冲脑门,切齿吼叫:“这县令如此欺人,看老夫来收拾这畜生!”
清代男子,发顶都要剃去三分之二,以脑勺后面留发结辫,头皮剃得光亮为美。霍一刀是甘泉镇中顶级剃发师,得师承真传,磨刀得法,手指灵活,站步如塔,腕功扎实,使客人剃发感觉舒适,看着亮净。镇中阔佬衙吏,都是他的熟客。霍一刀思来想去,只有在剃头上治一治这个恶县令,奈何这武县令有自己的专职剃发师。于是,他向熟悉的衙吏送了些银子,荐引武县令来自己铺中剃发。
没几日,武县令来到这“甘泉第一刀”的剃头铺,享受扬州“三把刀”中高手段的剃发服务。霍一刀热情接待,为他披上白围褂,让他坐定大玻璃镜前,随后取一根头发,横在手中的刀锋前半寸的地方,“噗”地使劲一吹,毛发撞向刀刃,顿时断为两截。武县令喜形于色,连声夸赞:“刀锋真快!”霍一刀顺答:“若使顾客剃头舒服,必须使剃刀锋利,我这剃刀叫吹毛立断。”弯起了双臂,站起了“丁”字步,慢慢剃将起来。刚剃了两三刀,便将手中的剃刀抛向空中,旋转了三百六十度,落在武县令肥硕半光头顶的一寸高处,用手接住。武县令在玻璃镜中看得大惊失色:“这……利刃若落在本官头上,不……不就是一道偌大的血口吗?”霍一刀安慰道:“老爷请放心,坐稳不要动,伤不着你,老夫的手段高明呢!”接着,每剃两三刀之后,霍一刀便将剃刀抛向空中旋转一次,吓得武县令想离座。霍一刀高声叫道:“不要动弹,看老夫的手段!”这一声还真把这武县令给镇住了,他既不敢动,也不敢出声,只见他先是满头满脸地流汗,后来竟然怂得尿湿了裤子。终于将头剃好了,霍一刀整整抛了十八刀,这时武县令已是面如土色。霍一刀双手将他扶得坐正,缓缓地说:“老爷身为本县父母,理当爱护子民。您却自恃艺高,弯弓箭演樵夫,可知人家当时是怎样的害怕吗?”武县令哆嗦着两臂,拱手相答:“师……师傅一开口,我就知错了。惭愧,惭愧!”后来,听说他在任期中没啥政绩,倒是特别爱护地方百姓。
(配图:沈江江)